『藏壺』清水泥。漢雲壺








  • 壺名:漢雲壺
  • 作者:張曄鵬
  • 泥料:清水泥
  • 工藝:半手工
  • 特色:一把流線感非常強的壺
  • 拍攝:茶狂REX


前言:

『漢雲壺』因其線形飄逸如雲,取曹操《觀滄海》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”意境,名『漢雲』。

印象中以『漢』爲名的紫砂壺共有6把,分別爲:漢扁、漢瓦、漢鐸、漢君、漢方以及漢雲壺,或許製壺這對『漢』這個風起雲湧、人才輩出的時代都有一些情意結吧。前五把壺的來源和設計,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。而最後一把『漢雲壺』則是我們近代紫砂壺界泰山-顧景舟先生在70年代原創的。

『漢君、漢扁、漢雲』三把壺是紫砂壺界中的翹楚,合稱『茗壺三漢』。

↑漢雲壺↑


漢雲壺

這把清水泥『漢雲壺』是我在三年前收藏的,當時被他的線條所吸引。由於出水快而流暢,而熟普不能悶泡太久,不然會很濃很難喝,所以便作為於熟普專用壺。

『漢雲』屬於光貨壺,壺身并沒有任何刻繪,也不適合任何刻繪,應該説他的氣場已經令他無需任何刻繪了。他主要的設計原理是表現出他的線條美,顧老的設計除了傳統工藝和創新之外,還以實用性為主。

『漢雲壺』以圓形線條為主,純以造型線條的優美取勝。壺折腹外鼓,肩部凸起線條,延伸至壺嘴,與壺把在視覺上保持了平衡,上小下大的兩個傾斜塊面突出中間線條的優美,使其過渡到壺嘴上成為陰陽分割之界,連接到壺把上端下治,充分體現線條的美感,使整個壺型簡練而挺拔。

這把壺的壺嘴爲三彎嘴,出水非常流暢。壺蓋下嵌入壺身,壺蓋合上後,蓋面和口沿對齊,嚴絲合縫。壺把的設計如變形螭龍形,線條方圓結合,上部平直,握感極佳。平時説過渡過渡的,這把壺便是表表者。由壺嘴、蓋子、身桶以及壺把的線條都是一氣呵成連成一線,説是柔美中帶有勁韌也不為過。


後話:

認識紫砂壺已經有十幾年了,真正能説有點認識和懂點玩的話,卻是這兩三年間。有個朋友說過,要玩就要玩的精,要不然不要玩。要玩就要跟對人玩,不然會走很多冤枉路。今天回看還真有道理。

這裡再説點題外話,顧老做壺是以實用性為主。大家有沒發現這把壺壺把上面的設計『平直』,使用上是有技巧的。這把壺很重,作者就是想大家握壺的時候,舒適地把大拇指放在上面,這樣握壺非常舒服的,力度可以掌握的剛剛好。另外想告訴大家,這把壺在市場上幾乎見不到全手壺,基本上壺把和壺嘴都是透過模具製作而成的。不過好的模具也是很難獲得的。

在這裡和大家科普一下,半手、模具和灌漿的分別。半手壺是利用模具做完小部件再整合在紫砂壺壺身上,後期還需要修型等才能達到完美。好的半手壺不一定比全手壺差,很多名家某些著名的壺都是借用模具製作而成的,比如汪演仙大師的曲壺。那『灌漿壺』呢?灌漿壺是利用模具,把紫砂打碎至泥漿後灌入模具中,燒至而成。這種壺是跑量的,完全沒有技術含量,而且非常粗糙,紫砂的沙感都沒掉了。紫砂壺説的透氣性優點,也因為泥漿打的太碎而消失,灌漿壺養不出效果,有些奸商為了達到效果和降低成本,還會在其中加入非紫砂的泥料在其中燒制。大家可想而知,長期用這類壺會有什麼後果吧。好吧!今天先到這裡,下次和大家分享一把很久以前收藏的陳腐泥全手-鐸隻壺。








蘇軾《汲江煎茶》

發文作者

品茶可以修身養性,感悟人生; 攝影可以可以記錄生命點滴; 旅遊可以開闊眼界,看清世界,走得更遠。 歡迎大家來探討有關茶道,攝影和旅行相關的話題。

發表留言